公示公告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各领域对外交往的需求不断增加,尤其是在百年变局之下,如何在波诡云谲的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更是成为了重要的时代命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建强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专门人才队伍”,具有国际传播实践和研究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日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
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相关论述和学校发展规划相关要求,培养国家急需的国际传播复合型专业人才,文化与传播系决定开设“国际传播”微专业。
一、微专业的简介与特色
国际传播微专业以文化与传播系为依托,结合我院其他相关专业师资和学术力量,充分发挥我院专门类院校学术和资源优势,通过理论与实践、学术与业务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围绕国际传播专业和业务特色,切实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国际传播微专业具有以下特色:
跨学科:由经验丰富、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致力于国际传播理论视野与实践应用的传授。
重实践:通过学习国际传播学科基础知识,为学生提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科研能力。
宽视野:通过微专业学习,为同学们开拓国际视野,学习掌握国际传播基础知识,为未来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国际话语权打下坚实基础。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求为目标导向,以国家安全学科平台和特色办学资源为依托,培养政治立场坚定、国际视野开阔、文化底蕴深厚、实践能力突出,能够适应党政机关、新型主流媒体、涉外文化机构、跨国企业、国际组织等重点岗位需求的创新型全媒体传播人才。
三、培养方式
国际传播微专业以课堂讲授为主,兼有业务实践、调查研究、交流研讨、讲座和会议等多种形式,全面培养学生的国际传播理论与实践能力。
四、招收计划
2025 年招生对象为国际关系学院普通全日制在籍本科生。
1. 专业名称:国际传播微专业
2. 招生规模:不限人数,择优录取
3. 学制:1 学年(2 个学期)
4. 课程:6门,每门课程 2 学分(32 学时)
5. 授课方式:每年春季、秋季学期周中晚间授课
五、课程设置与教学团队
本微专业共设置以下六门课程:
1. 国际传播导论
2. 跨文化交流与国际传播
3. 人工智能短视频制作
4. 国际传播效果与测量
5. 大数据与全球新闻数据分析
6. 国际传播经典案例解析
在常规授课的同时,国际传播微专业依托文化与传播系和我院战略传播研究中心平台优势,每年举办两场以上的高水平学术会议和讲座,并通过与中国日报、浙报集团等实习实践基地合作,不定期组织国际传播实务交流。
本课程讲授师资以我院文化与传播系传播学教学团队为基础,同时引入信息工程与大数据、战略传播以及外语和国别研究等领域优秀教师,发挥前沿性强、多学科、跨专业优势,从多个角度培养学生国际传播研究与实践素养。
六、证书发放
国际传播微专业总学分为12学分,修完教学计划规定的所有课程并成绩合格者,由文化与传播系审核后提出结业名单,报教务处备案后发放本微专业学习证明。
学生主修专业学习结束时(毕业或结业离校),微专业学习同时终止。微专业不在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学信网)备注信息,不授予学位。
七、申请与收费
1. 申请要求:普通全日制在籍本科生,学生各门课程成绩原则上不低于 60 分。
2. 学费标准:每学分 150 元(按照辅修收费标准)。缴费时间及缴费方式以教务处发布的通知为准。
3. 申请手续:符合条件的同学请在规定时间内在本科生教务系统提交报名。学院将根据报考条件进行筛选后确定录取名单,并统一公示。
八、日常管理
国际传播微专业由国际关系学院教务处统一规划与指导,由文化与传播系承担具体教学与管理工作,以保障微专业的建设与实施。具体职责如下:
1. 制定微专业培养方案;
2. 组建微专业教学团队,制定微专业教学计划;
3. 负责微专业的报名与录取工作;
4. 执行微专业授课安排、课程考核、成绩统计汇总和档案管理等日常教学管理工作。
九、联系方式
国际关系学院教务处
联系人:
邓老师(文化与传播系)
电话:62861361
余老师(教务处)
电话:62861152
国际关系学院
2025年3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