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新闻
作者: 日期:2024-10-25浏览:次
10月25日,第三届“战略传播与国家安全”学术研讨会在国际关系学院学术交流中心第二会议室举行,来自政界、学界和业界的60余位领导、专家和师生代表参会。本届研讨会聚焦中国特色战略传播体系的国家安全协同机制,旨在维护新安全格局视域下的国家安全与发展利益,深度探索理论方法,挖掘前沿议题,深化实践应用。国际关系学院院长胡继平代表主办单位致辞,国际关系学院党委书记幸明军作开幕式总结讲话。会议由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毕雁英主持。
毕雁英副院长主持开幕式
胡继平院长在致辞中对参会领导和嘉宾表示欢迎和感谢,对我院战略传播研究中心的工作给予肯定。他表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进,国际安全形势错综复杂,我国国家安全形势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必须坚定不移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科学指引,全面深入地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一是构建战略传播体系,服务维护国家安全大局,在国际安全舆论场上牢牢把握国家安全议题设置的主导权、定义权与解释权;二是丰富战略传播内涵,履行维护国家安全使命,增强忧患意识,推动国际传播守正创新,提升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三是创新战略传播体制机制,提升战略传播效能,筑牢维护国家安全屏障,坚持系统思维,构建大安全格局。最后,胡院长期待各位与会嘉宾和师生能够畅所欲言,就战略传播与国家安全的相关问题展开深入探讨,为维护新安全格局下的国家安全与发展利益提供智力支持。
胡继平院长代表主办单位致辞
中国外文局文化传播中心主任张金庭在致辞中对如何构建更加协同有效的中国特色战略传播体系,提出思考和建议。一要坚持实事求是,理清中国国家形象认知在不同国别变化的原因和实情,夯实工作基础。二要深刻理解时代变革,信息过剩过载带来的“边际效益递减”日益明显,技术、渠道对传播的影响日益扩大,资源投入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也越来越大。三要遵循传播规律,明晰战略传播的目标与理论,明确国际传播的伦理。讲清楚我们是谁,要怎么样,往哪去?一方面要在文化上自洽,既要信更要行,实现“知行合一”;另一方面,还应符合中国人的传统和文化,传承和体现中国人的特性和智慧。四要在运营上有效,做到“有弹性的坚定”,即在明确清晰目标指引下,通过机制设计让每一个参与主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中国外文局文化传播中心主任张金庭致辞
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副院长孙敬鑫研究员通过几个关键时间节点梳理了美国战略传播国家安全协同机制的发展与演变,指出其是因战争而起,为战争服务,建立在维护全球霸权利益的框架之下。我国战略传播体系是为了服务于和平、纠正不合理的国际传播秩序,而非建立霸权,这是两者在目的上的根本区别。基于此,他从主体布局、方向布局、内容供给布局、渠道布局、技术发展布局以及受众布局六个方面就如何加强中国特色战略传播体系建设提出了自己的思考,指出不仅要讲好故事本身,更要讲好故事背后的“道”。
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副院长孙敬鑫致辞
外交学院副院长孙吉胜深入探讨了话语与国际安全研究的新进展。她强调,语言不仅可以传递信息,同时可以建构身份和安全危机,把本不属于安全问题的议题安全化。近年来,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经历深刻复杂变化,大国博弈加剧,国际安全领域发生了诸多变化,国际安全研究也出现了安全化研究回潮、安全研究与情感研究、与叙事研究相结合,本体安全、危机塑造等日益受到关注,针对中国的安全研究日益增多等特点。这些发展和变化使针对国际安全的研究更加丰富多元。这些变化也为国际传播提供了启示。无论是传播安全理念、安全政策还是讲述安全故事,都需要关注语言的使用和内容的选取,注重传播渠道和传播平台完善,以达到预期传播效果。
外交学院副院长孙吉胜作主旨发言
新华社研究院院长刘刚从新技术时代日趋激烈的大国博弈背景切入,强调要以系统性变革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他指出,新中国成立七十五年来,我们面临的国际传播环境起起伏伏,东西方博弈始终未曾停歇。这样的历史纵深下谈国际传播效能这一议题,有三个方面值得思考:一是加强资源整合与力量整合,做到精准化、分众化传播;二是强化技术赋能,运用好移动互联网技术,有效开展国际舆论斗争;三是持续推进话语创新,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5.31”讲话精神,着力构建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与叙事体系。
新华社研究院院长刘刚作主旨发言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社长张毓强的发言以“深度交往与当前全球信息传播环境的三个新特点”为题,深刻阐释国际传播规律的新变化。张社长首先提出,中国与全球伙伴已进入深度交流阶段,特征为深度争端常态化,并伴随非理性、碎片化、情绪化的信息传播特点。其次,在全球交往中沟通问题向安全问题转移,对于建立传播端与安全端间深度协同机制的需求更加强烈。此外,在国际信息传播技术领域争端趋势加强的背景下,秩序化的信息引导和信息产生全球性持续影响的能力在降低。基于上述特点分析,张社长最后对当前国际传播工作提出了包括观念端的更新、影响端的丰富、技术端的探索、文化端重心向南方国家的转移以及传播端与安全端的协同等一系列深刻分析和创新性建议。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社长张毓强作主旨发言
幸明军书记对开幕式上的主旨发言作了精彩点评,认为各位嘉宾的发言视角独特、思考深入、阐释精辟、很受教益。在总结发言中,他对长期以来支持和助力国关发展的领导和学者表示感谢,对筹办此次会议的师生表示慰问。他指出,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我校建校75周年之年,本次研讨会是校庆系列活动的收官之作。我们要以百年变局的大视野、党和国家工作的大格局看待国际传播;要以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战略重任的大担当推进战略传播;要以建设具有影响力的特色院校及培养一流对外传播人才的大作为来深化国关建设。具体来说,一是坚定自信,以习近平总书记文化思想与外交思想为根本指引做战略传播研究;二是增强自觉,深入学习领会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教育、科技、人才的一体化培养,深化改革,锐意进取,努力建设成为一流的国家安全专门院校。三是增进协同,通过发挥产、教、研一体化的优势,与智库、高校、出版社和新闻媒体等单位形成合力,共同为国际传播事业贡献力量,为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伟业贡献智慧和力量。对战略传播中心和文传系的下一步工作,幸书记提出3点希望:一是要提高政治站位,自觉与国家安全大局对标对表。二是拓展研究视野,主动谋划与主要竞争对手博弈策略。三是加强研究深度,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保驾护航。
幸明军书记作开幕式总结发言
开幕式后,会议分三个单元进行研讨。国防大学国家安全学院教授贤峰礼以“中国国家安全理念的文化基点分析”为题,强调讲好“中国安全故事”需理解中西文化差异。一是中国的“善”与西方的“恶”。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是东西方文化的主要区别之一,由此导致中国的“和为贵”与西方的“以强凌弱”的丛林法则形成鲜明对比。为此,我在对外传播上既要致力于通过“扬善”来获取良好国际形象,同时又要敢于和善于与西方斗争。二是中国的“统”与西方的“分”。中国主张一体多元,追求和而不同,实现共同安全。西方主张个体主义至上,同而不和,导致国与国之间纷争不断。为此,我在对外传播上既要致力于宣扬“统”之利,又防止被西方分化瓦解。三是中国的“不争”与西方的“争”。西方文化强调“争”,主流是对抗,而中国文化强调“不争”,并非忽视“争”,而是注重二者兼具,以“无(上)争”赢得竞争胜利。应对中美竞争的关键是做好自己的事情,防止被对手引上对抗之路。
国防大学国家安全学院教授贤峰礼发言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国家安全研究》主编张焱宇研究员以“学术期刊在国家安全话语建设中的作用”为题,强调学术期刊不仅是国家安全理论创新和学术交流的平台,也是国家安全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学术期刊作为理论高地,通过发表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推动国家安全理论的发展和学科建设。学术期刊作为宣传阵地,通过有针对性地筹划选题,传播中国学者的声音和中国政策的解读。学术期刊还作为人才培养基地,注重年轻学者的培养,平衡作者队伍的年龄结构,为实现“中国梦”提供重要的支撑。
《国家安全研究》张焱宇研究员发言
中国日报社评论部言论室主任朱萍的发言对当前战略传播协同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思考与建设性意见。她指出,对外传播需加强跨部门、跨行业协作,增强专业性,为策划、制作、发布等环节提供信息支撑与专业指导,实现精准、分众传播。工作中需考虑不同受众需求,采用适宜方式方法进行传播,统筹国内国际舆论场,提高国际传播效能。她建议深化部校合作,让高校研究为实践提供理论指导,新闻机构案例为高校提供素材,培养既懂理论又重实践的战略传播人才,推动战略传播的精准性和有效性,以适应采编一线实际情况。
中国日报社评论部言论室主任朱萍发言
北京印刷学院教授吕宇翔以“面向文化多样性和内容安全的网络治理”为题,探讨文化多样性可以体现在多方面,其本质是不同群体在价值观上的差异。这种差异既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诸多的机遇,也为文明与文化的冲突带来了无限的挑战。互联网改变了传统社会中非主流思想易被忽视、埋没的现象,为外来文化、各种小众群体的聚集和多样性文化的兴起提供了技术支撑,现代社会也越来越呈现出多元价值的交融与冲突。在这种复杂现象下的网络治理,既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为文化发展留出足够的空间;更要注重网络主权,通过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和注入来保障内容安全,推动文化的交流和融通,构建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北京印刷学院教授吕宇翔发言
国际关系学院战略传播研究中心主任纪忠慧在发言中表示,国家安全话语既是国家安全观念的语言表达,又是深刻总结与认识国家安全政策与实践的社会化过程及具体结果。作为维护国家安全的软实力,国家安全话语具有建构安全议题、界定安全威胁、凝聚安全共识等多种作用与价值,成为国家安全防护体系和国家安全能力建设的重要支撑。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战略传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以互联网与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第四次科技革命驱动人类社会迈入深度媒介化时代,数据成为新“石油”,算法与算力成为新“引擎”。在此背景下,以战略传播为“新基建”的认知战、心理战和舆论战成为大国博弈的前沿地带。
纪忠慧主任发言
国际关系学院战略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钟厚涛在发言中表示,受欧盟社会“向右转”的政治氛围、美国“拉盟挺台遏华”的策略牵引以及台湾民进党当局的持续游说等内外因素叠加影响,近年来欧洲议会显著加大力度操弄涉台虚假叙事。未来中国大陆可加强战略预置,将在台湾问题上的道义优势和法理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和认知优势,粉碎欧洲议会的涉台虚假叙事。
钟厚涛副主任发言
研讨会上,专家学者还围绕《大模型在社交机器人中的应用》《智能时代的信息环境:人工智能如何塑造我们的数字世界》《面向文化多样性和内容安全的网络治理》《道德网络议程设置理论研究》《国家安全认知、国家安全意识和国家安全观概念辨析》《确立非传统的安全思维》《国家安全话语的深化与转化》等多个话题进行了学术探讨。会议现场氛围热烈,各单元主持人与点评人分工协作,观点交流细致深入。
出席学术研讨的专家学者还有:红旗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蔡李章、中宣部人权发展和交流中心办公室干部曹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研究基地执行主任韩娜、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北京分社主任记者沈爱群、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教节目中心文化节目部副主任王珊、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王佳航、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夏天、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舆论与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主任相德宝、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徐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高端访谈》制片人阴丽萍、红旗出版社副总编辑赵洁、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赵云泽、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周敏等。
出席会议的国际关系学院代表还有:党委专职副书记、纪委书记崔国贤、副院长贾敬、宣教处处长仝立强、科研处负责人刘中伟、外语学院院长孙圣英、网络空间安全学院院长杨良斌、公共管理系负责人王辉、情报学应用与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韩路、二级教授刘跃进、二级教授李文良、《国际关系学院研究报告》执行主编林利民、《国际关系学院研究报告》副主编苏娟、战略传播研究中心主任纪忠慧、战略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钟厚涛、文化与传播系基础教研室主任张中全、教工支部书记田赟宗、青年教师代表罗曼、刘博睿、辅导员高梓祺、教学秘书杨可以及优秀研究生和本科生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