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学术交流

      学术交流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交流 > 正文

      观点展示 | 习近平文化思想谱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华章

      作者: 日期:2024-03-25浏览:
      分享:
                             

      观点展示 | 习近平文化思想谱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华章

      国际关系学院 罗曼

      10月7日至8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会上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指示,并首次正式提出和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丰富、逻辑严密、论述深刻,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使命任务、基本原则以及方法路径,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现代化的最新思想成果,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一、文化关乎国本、国运: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举旗定向”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相较于2013年、2018年两次“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此次会议名称前所未有地增加了“文化”二字,同时会议强调,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可见,文化关乎国本、国运,与党和国家的命运同气连枝。

      此次会议最重要的成果莫过于首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工作,一直将其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并从全局视野和战略高度对其做完整而系统的谋划部署。2013年8月,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明确“两个巩固”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任务;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新的文化使命”这一重要命题,要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2018年8月,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以“九个坚持”概括宣传思想工作的规律性认识;2021年7月,习总书记首次正式提出“两个结合”的重大论断;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从五个方面重点部署文化建设工作;2023年6月,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明确文化建设方面的“十四个强调”,鲜明提出党的文化领导权、深刻理解“两个结合”、担负新的文化使命等重大创新观点。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形成、丰富发展而来,同时也将指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前进方向。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内涵丰富深邃,论述深刻透辟,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一系列混沌不明、艰深复杂的理论、实践重大命题接踵而来,而“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建设亦是亟待答复的重大论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就提出:“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思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个重大问题,这也是召开这次座谈会的原因。”面对新时代文化命题的严峻“拷问”,习近平总书记给予了高瞻远瞩、深刻透辟的原创性论断,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等,而此次的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系统且富有创造性地解答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什么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怎样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重大时代之问、文化之问,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

        二、明体达用、体用贯通: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新时代文化建设“谋篇布局”

      “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是此次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新鲜词汇,也是概括其思想特点的重要概念。“体”“用”,原是中国哲学的一对基本范畴。所谓“体”,即本体、本源,侧重于经义理论;而“用”,则为功用、用途,侧重于实践效用。早在战国时期,荀子便在《富国》篇中提到“万物同宇而异体,无宜而有用”,而首次提出“明体达用”理论的是北宋理学家胡瑗,他主张“通经济世”的人才培养观,强调“君臣父子,仁义礼乐,历世不可变者,其体也”“举而措之天下,能润泽斯民,归于皇极者,其用也”,他力谏宋神宗,国家取士当拔擢既精通儒学经典,又能在实践中运用的济世人才。习近平文化思想创造性吸收了“明体达用”这一中国古典哲学思想,并将其运用于治国理政中,赋予其深刻的时代内涵。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认识论又有方法论,既有宏观层面的整体指导,又有具体层面的实践路径,充分彰显了“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鲜明特点。

        (一)明确“首要政治任务”,聚焦“新的文化使命”

      首先,从认识论层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明确“首要政治任务”、聚焦“新的文化使命”。所谓“首要政治任务”,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置身于如今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国际环境,着眼于当下宣传思想文化的严峻考验而提出的政治前提和明确要求,所谓旗帜指引方向,思想凝聚力量,“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党的创新理论”是文化建设前进道路上所有人务必始终高举的“旗帜”,也是所有人务必恪守的“体”,以达成“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之“用”。

      聚焦“新的文化使命”,即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习总书记曾强调“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新的文化使命”,关键在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求我们要坚持文化本位、坚守民族立场,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求我们要海纳百川,与时俱进,积极与世界其他文明进行交流互鉴,美美与共。

        (二)基本遵循原则: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

      其次,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出实现“新时代文化使命”必须遵循的“三大基本原则”,即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

      坚定文化自信。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中首次提出“四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同年11月,他在他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再次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的主体性决定一个民族能否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历史无数次告诫我们,没有文化自主性、自立性的民族和国家是没有前途和未来的,只有坚定对自身文化、文明的认同和自信,才有可能实现文化的灿烂繁荣。

      秉持开放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阐述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即:联系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以及和平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化解冲突,凝聚共识。”中国自古以来,就崇尚协和万邦、睦邻友好、和而不同等“和合”思想,古语云,“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上下之益,在能相济”。这一“中式”哲学智慧在当下和未来的文化建设应秉持和弘扬,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吸纳不同文明,扩容中国智慧。

      坚持守正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理论观点,所谓“坚持守正创新”,就是要在文化传承和发展中保持正确的方向和原则,既要坚守根本原则,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又要积极探索创新,不断丰富和创新党的理论、不断探索新的文化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推动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三)牢牢把握“七个着力”重大要求

      此外,“七个着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大要求,也是对当前和未来文化建设工作的具体部署。如果说“明确首要政治任务”“聚焦新的文化使命”“遵循三个基本原则”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那么“七个着力”便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简明清晰、具体可循的“任务书”。

      “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七个着力”侧重于“用”,侧重于实践,彼此之间总分有序,内外贯通,相辅相成。具体而言,其一,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这是总体要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其二,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是根本制度保障。意识形态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重大使命,是必须在党的领导下由宣传思想战线担任的重大战略任务。其三,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党的内在理念价值和精神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凝聚人心、团结民力的强大力量,必须放在首要位置积极推进,广泛践行。上述三点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总方针、总原则,决定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总体“朝向”。

      其四,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其五,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其六,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其七,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以上四点,是践行“文化强国”战略的四条重要路径。发挥正确新闻舆论导向,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是党的重要工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实现文化传承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方针和方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是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具体方略;加强国际传播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提升国际话语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基本保证。

        三、守正道而开新篇:习近平文化思想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掌舵领航”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中华民族在过去的历史长河里,沐风栉雨,饱经沧桑,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古老东方文明。春秋代序,中华民族又迎来了“新的文化使命”,如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进道路中,创造出自成一体、繁荣灿烂、造福人类的现代文明。

      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新的文化使命”的核心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所谓“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从历史的视角看,是建立在中华传统文明基础上的现代文明;从现代性的视角看,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式现代化相统一的现代文明;从全球视角看,是一种人类文明新样态。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概念,是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殷墟时首次提出的。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强国,也在长期的考察实践中不断酝酿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使命”。2019年8月,考察敦煌莫高窟,2020年9月考察长沙岳麓书院,2021年3月考察武夷山朱熹园,2022年6月考察眉山三苏祠,2022年10月考察安阳殷墟,2023年6月先后考察中国国家版本馆和中国历史研究院。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正式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他强调“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近年来,我国文化事业发展欣欣向荣,文化产业转化硕果累累,由习近平书记亲自批准、高度重视的一系列国家级重大文化工程陆续“面世”。如:“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通过高清打样图像技术,清晰再现了中华民族历代珍稀丹青;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文瀚阁、西安分馆文济阁、杭州分馆文润阁、广州分馆文沁阁)于2022年落成,承担着保存中华文化,赓续历史文脉的重任;长城、大运河、长征等国家文化公园的陆续建成,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向世界展示新时代中国形象。此外,《典籍里的中国》《国家宝藏》《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类电视节目,将文物、古籍原本的实物和文本形态,转化为声画、展演形态,让“文物”“典籍”生动鲜活起来,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喜爱追捧,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循大道,至万里。”习近平总书记以坚定的文化自觉、宏阔的历史视野、深远的战略考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绘制了“路线图”,制定了“任务书”,相信在当代和未来,我们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伟大指引下,在全体中华儿女的团结奋斗下,定能谱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