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新闻
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朱熹亦叹:“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味也。”
在这一个月的读书时光里,有一批脚踏实地,锲而不舍的同学将经典反复诵读,受益匪浅,共有31位同学参与本次读书会,有3位同学坚持读书打卡30天,9名同学打卡超过20天。接下来,让我们感受这些同学的蜕变和成长。
23级 法语系 何柳潇
文传暑期读书会的尾声在日历上淡去,回首月余光阴,《论语》篇章在唇齿间反复吟诵,竟如春潮涌岸,悄然洗濯心尘。字句浸润间,先贤哲思如暗夜明灯,照亮俗常细琐之路。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本是熟稔至寻常的句子,诵读至千遍后,竟如薄雾散尽、重见青山。昔日对他人苛责抱怨,不过是将自己不愿承受的重担随意掷予他人罢了。当“恕”字如刀刻心头,待人接物便多出几分自省与温厚——譬如那无心的言语之芒,伤人无形,便自当收敛;又如己身不胜其烦的事务,亦不便强加于人。那“推己及人”的微光,竟真能照破生活中无数粗砺角落,磨平人际的棱角。
诵读亦让我体会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切实力道。每日清晨,在鸟鸣初起时便翻开书卷,一章章、一遍遍,声音在寂静中如琢如磨。这看似枯燥的重复,终炼成了一种习惯的韧性,如老树生根于岩隙——原来“恒”之一字,才是生命厚土下最坚韧的根基,支撑起任何志业与修为的殿堂。
三十天的坚持,不过生命长河中几粒微尘,却已如春泥沃土,让心田长出“学而时习之”的嫩芽。那“时习”之“习”,终究不仅是书斋里的温习,更是生活的躬行践履。当经典所昭示的“道”内化为日用之“德”,它们便不再是供人顶礼膜拜的冰冷碑文,而化作活在我们血脉中的智慧基因,能于生活喧嚣中指引“仁”的方向,在浮躁尘世里安顿“静”的归宿。
这活动虽已落幕,足下的路却正延伸入更广阔的人生。圣人箴言早已融入呼吸血脉,化作日用的罗盘——它们如长空中的北斗,只需偶尔抬头仰视,便能在人间烟火里校准方向,走向那未尽的千里。
24级 日语系 霍俊辰
随着最后一天的打卡完成,这次《论语》共读活动画上了句号,但对我而言,真正的学习才刚刚开始。回首这二十多天,与其说是在读一本书,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持续的自我对话和心灵洗礼。
过去,《论语》于我而言是碎片化的名句集。如今,我看到了一个清晰的框架:“修己”是一切的核心:“吾日三省”、“君子求诸己”。而后才会有“安人”、“孝悌”、“友信”,最终才能谈及更大的社会责任。我深刻体会到,“仁”并非遥不可及的圣人品德,它就体现在日常的“忠恕”之道里,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将心比心中。
我体会到了知行合一的艰难,在暑假生活中我明明知道每天需要去读论语并参与打卡签到活动,但是当有别的事情的时候还是会忘记,到了第二天才会突然发觉自己遗忘,这样就陷入了“知而不行”的困境。通过论语的诵读我明白了真知必含行动,行动缺失即知未透彻。唯有在具体事上磨练,才能实现知和行的动态统一。《论语》的智慧不在于提供答案,而在于指引一条践行之路。知行合一不是理论,而是一种生命状态——在每一次选择中贯彻所知,在每一次行动中反思所悟,最终让知识融入血脉,成为自然而然的言行与品格。这正是儒家“修身”的本质。
感谢这次的读书会,它让我相信千年以来留下来的经典中蕴含的智慧。是指导现代人活得更好、更安心、更通透的明灯。读书会结束了,但修行仍在路上。
23级 文化与传播系 齐文祥
品读《论语》是一场由今及古的思想旅途。置身春秋乱世,但行忠直正道已鲜有利益,而孔子虽处礼崩乐坏之世,仍以己身为表率,尽管几度哀叹“知我者其天乎!”亦不弃君子之行,实在令人热泪盈眶。今人面对多元的观念,自应有孔子之坚,有孔子之志,行仁义,学君子,融融亲戚,和谐朋友,为人以正,广泛切磋,才能砥砺品德,修身养性以至于至善。
23级 文化与传播系 肖雅心
读《道德经》,我像是推开了一扇通往古老智慧的大门。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句话给我很大触动。生活里,人们总在为了利益争得头破血流,可越争越疲惫。真正的智者,懂得放下无谓的争斗,专注于自身成长。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在物欲横流的当下,人们总在追求更多物质享受,却忘了知足。学会知足,才能珍惜拥有的一切,内心也会更加平静。知止,是知道自己的边界,不盲目冒险。有了这份自知,人生之路才能走得稳当、长远。
《道德经》虽简短,却字字珠玑,让我在浮躁中找到安宁,在迷茫时找准方向。
24级 文化与传播系 李一然
夏日的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道德经》泛黄的书页上。三十天的阅读之旅,在余玲老师的悉心引领下,仿佛是一场与老子穿越千年的对话。在字里行间中,我渐渐领悟到“道”的深意——它不是遥不可及的抽象概念,而是蕴含在万物运行中的自然法则,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这让我重新思考了“强大”的真谛——它并非外在的锋芒,而是内在的韧性与适应万物的能力。“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潺潺流水能雕刻山峦、裹挟万物。这正是“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至上品格。这种以柔克刚的哲学,在个人成长的道路上,远比表面的刚强更为重要。每一朵浪花都在温柔的对抗着所有坚硬。我明白了,真正的强大在于包容而非对抗,在于变通而非固执。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深刻地指出了世间万物都存在对立面的相互转化。在漫漫人生征途中,得与失并非绝对,而是如阴阳相生般如影随形,共同勾勒出生命的底色。这启发我们要以更加全面、辩证的视角看待问题。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一时挫折,或许正蕴藏着未来成功的种子,而眼前的顺境也可能隐藏着危机。这种认知帮助我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平静与稳定,以成长的姿态从容面对起伏,让生命之花在得与失的交织中淡然绽放。
老子亦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真正的强者,不在于超越他人,而在于超越自我;真正的智慧,始于看清自己,然后照见天地与众生。这是一种向内求索的勇气,是坦然接纳真实的自己,在自我的蜕变中,听见灵魂拔节的声响。这不仅是对道家智慧的呼应,更是一场永不停歇的生命修行。
阅读是一场永无终点的灵魂之旅。在此过程中,我不仅深化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更在交流碰撞中照见自身的成长轨迹。从咬文嚼字到思想共振,古老的道家智慧正如一盏明灯,廓清迷雾,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
24级 法学院 冷河源
这次读书会我一共阅读了《道德经》的前30章。除了自己的阅读,余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不仅帮我们梳理了篇章脉络,更用生动的解读打通了古今智慧的连接。这场读书会不仅让我们对所学内容有了更清晰的认知,更在思维方式上获得了新的启发,这样的学习体验实在意义非凡,我深感受益匪浅。
开篇“道可道,非常道”,老子便将“道”这一深邃概念抛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与本质,虽难以用言语精准描述,却时刻在世间运行。可见,世间诸多事物的规律,远非表面所见那般简单,需要我们以敬畏之心去探索、领悟。
在为人处世方面,“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极具启发意义。生活中,人们往往追求刚强、彰显自我,却易引发冲突。若能像老子所言,明知自身优势,却能坚守谦逊、柔和,便如同成为容纳万物的溪谷,德行得以长久保持,心境也能回归婴儿般的纯净。
老子的辩证法思想也贯穿其中,“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世间事物皆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看似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能走向彼此的反面。这提醒我们看待问题不能片面、绝对,在困境中要看到希望,顺遂时也需保持警醒。
在我阅读的前三十章中还提及了“无为而治”这一重要理念,这种说法并非让人消极怠工,而是不过度干预,遵循自然规律。治国理政如此,个人生活亦如此,有时放下过多的执念与刻意,反而能收获意想不到的结果。
阅读老子的这些篇章,就像与一位智慧长者对话,虽难以完全参透其深意,却能在迷茫时获得指引,在浮躁中寻得宁静。
23级 文化与传播系 秦勉
虚静之中见真知:读《道德经》有感
翻开《道德经》,那些穿越两千五百年的文字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开篇之言便如一道屏障,将急于求成、执着于表象的现代思维拒之门外,却为愿意静心体悟者打开了一扇通向宇宙本真的大门。在信息爆炸、效率至上的今天,老子的思想宛如一泓清泉,洗涤着被过度刺激的心灵,提醒着我们回归内在的宁静与平衡。
《道德经》的核心智慧在于其对“无为”与“自然”的深刻阐释。老子所言“无为”,绝非消极避世,而是一种顺应天道、不妄为的生活态度。在现代社会的语境下,这恰是对人类控制欲与征服欲的温和批判。我们总是试图改造自然、掌控命运、规划人生,却在不断干预中远离了事物的本然状态。老子的智慧告诉我们,有时候“不为”比“强为”更需要勇气与智慧,正如水流般柔软,却能穿透最坚硬的岩石。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老子对柔弱的推崇在强者为尊的世界里显得格外珍贵。我们习惯于崇拜力量、速度和扩张,却忽略了柔韧、缓慢和收敛的价值。这种阴阳平衡的思维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替代性的生存策略——不是一味前进,而是懂得退守;不是永远坚强,而是接纳脆弱;不是无限索取,而是适时放下。这种智慧在个人层面可缓解焦虑,在社会层面可促进和谐,在生态层面可达成永续。
对我而言,《道德经》最震撼之处在于其对知识局限性的洞察。“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老子区分了积累性的知识与此在性的觉悟,提醒我们真正的智慧不在于信息的堆砌,而在于对本质的直观把握。在人工智能即将超越人类认知能力的时代,这一区分具有前所未有的紧迫性——当知识可以被外包,什么是人最本真的能力?老子的回答可能是:与道合一的体验和觉悟。
读完《道德经》,我意识到这部经典不是用来“读”的,而是用来“践”的。它的价值不在提供标准答案,而在引发对生命本质的持续叩问。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需要时常回归这种古老的智慧,在虚静中观照万物,在简单中体验丰富,在放下中获得自由。
《道德经》最终指向的是一种存在方式:少一些刻意,多一些自然;少一些控制,多一些顺应;少一些复杂,多一些简单。这不是逃避现实的哲学,而是通过调整与世界的关系,让我们活得更加从容、更有深度。或许这就是老子留给后世最宝贵的礼物——在纷繁变幻的世界中,如何安顿自己的心灵,如何与大道同行。
这个暑假,这些同学选择了阅读经典,和先贤交流对话,度过了意义非凡的三十天。字句渐远,余韵悠长。愿先贤的智慧如灯,照亮诸君前行的道路。
本次经典之旅至此收官
但思想的碰撞永不落幕
文传暑期读书会
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