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新闻
11月8日,第十届中国数据新闻大赛暨首届AIGC应用大赛暨第三届“新一代人工智能信息传播与社会治理”主题论坛在北师香港浸会大学举行。国际关系学院国家安全学院文化与传播系张煜妍参赛团队凭借作品《聚光灯外:光鲜、压榨与迷茫——团播行业繁荣背后的真实困境》,在决赛中脱颖而出,斩获全国一等奖,指导教师王睿路获“优秀指导教师奖”。此次获奖,实现了我校在该项全国性高水平赛事中决赛入围与一等奖“零的突破”。
作为新闻传播学科领域的权威赛事,本届大赛吸引了全国300余所高校近5500人报名参赛,1400余支参赛团队经过四个月的激烈角逐与层层选拔,最终仅有300件数据新闻作品和近100件AIGC作品晋级全国决赛。此次我校参赛团队由文传系2022级周奕名、2023级张煜妍(队长)、俞柯宇、2024级邱明媛、公管系2023级吴卓霖和日语系2024级姚溢6名本科生组成,在文传系王睿路老师指导下,一路过关斩将,最终跻身全国一等奖行列。
此次历史性突破,是文传系近年来持续推进传播学专业建设,强化“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培养模式的成果缩影,充分印证了我系在数据叙事、跨媒体融合等前沿方向的教学改革成效。文传系始终高度重视通过学科竞赛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在备赛期间为参赛团队提供了全方位支持。
团队参赛作品《聚光灯外:光鲜、压榨与迷茫——团播行业繁荣背后的真实困境》兼具多重创新特质,从内容、视角到呈现方式形成了完整突破。
首先是关注现象新。新闻的核心生命力在于时效性,团播作为区别于传统直播的新兴行业现象,不仅具备极强的挖掘价值,更蕴含着广阔的发展空间,是值得聚焦的新鲜议题。
其次是切入视角新。作品跳出对行业运营模式、盈利手段的常规探讨,转而聚焦从业者个体的生存困境与背后折射的社会矛盾,以小见大梳理行业乱象,既为团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探寻路径,也为提升从业者社会认同度、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提供了全新思路——不止于追逐流量表象,更着力挖掘流量背后的个体诉求与社会价值。
最后是呈现方法新。在数据新闻的核心框架之外,作品融入对多位一线主播的深度访谈,通过质化内容的补充,让选题与国家现有相关政策形成高度呼应,使报道更具现实意义与说服力。
为了让数据呈现更贴合主题调性、提升读者沉浸感,作品在交互设计上做了针对性创新,将一些接触性调查和访谈数据以基础图表的形式呈现,还使用了一些全新的可视化工具。例如在呈现公众对主播看法的词云图时,使用了静态词云图和动态词云图相结合的方式。尤其是动态滚动的“弹幕式”词云,通过模仿直播间的评论流,还原直播间的现场感,让读者仿佛亲临现场,感受主播所面临的舆论场。
在呈现“压榨”主题时,作品没有选择静态的时间表,而是用AE制作了一个小闹钟“主播安然的一天”,读者通过将鼠标悬停在时钟的不同区域,便能看见中央的眼睛从闭合到睁开,再逐渐流露疲惫,直观感受到主播被侵占、毫无喘息的时间,从而更深刻理解其被“压榨”的具体含义。
在监管层面,作品通过可交互的地图来展现行业政策与地域的关系。鼠标悬停在不同省份,就会浮现当地的相关政策。这不仅是对已有政策的归纳总结,更是让读者了解到哪些区域的监管政策还亟需出台;不仅是对现状的呈现,更是将数据感知转化为公共认知,呼吁建立一个更规范、更有保障的行业未来。
所有可视化,都服务于一致的最终目标——将抽象的数据转化为可感知的体验,促进新闻事实更好升华为情感共鸣。
当聚光灯熄灭,直播间的喧嚣归于平静,那些被流量裹挟的青春、在困境中挣扎的身影,不该只成为行业野蛮生长的注脚。
我们期待,更多人能透过这部作品,看见团播行业光鲜背后的生存困境,更读懂其折射的社会就业焦虑——这不仅是某个行业的难题,更是一代年轻人在时代浪潮中的职业迷茫。
愿身处其中的从业者,能正视行业乱象,坚决向不良风气斗争——在守住自身底线、维护正当权益的同时,也有勇气跳出困局,探索更广阔的职业方向。
唯有监管层、平台方、从业者三方凝聚治理合力,协同发力,方能找到引导团播行业摆脱混沌、走向健康发展的根本破局之道。